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1:22 点击次数:194
消费是基于一个人的日常购买习惯带来的,而一个经济体要想提振消费,仅靠刺激显然还不够。
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,眼下的消费很好,但还没有好到不必长期担忧的地步。
今年5月,在贸易摩擦的阴霾之下,我国消费仍然创下了6.4%的超预期增长,这是一年半来的最高增速,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,但如果我们用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,在剔除掉所有短期利好因素之后,消费的长期增长,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。
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一点。
按剔除汇率影响的贸易量来计算的话,自2022年底以来,我国截至3月底进口量完全没有增长,而出口量反而骤增33%,这种失衡的贸易关系,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消费增长,潜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。
而今年5月的消费大增6.4%背后,也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。这其中就包括五一、端午节假日消费,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的带动,以及电商平台提早启动的618大促等等。
如果把所有这些短期利好因素剔除,那么消费的增长,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
提振消费,本质上其实就是刺激消费;但消费为什么需要刺激呢?一个人的消费习惯是基于他日常的购买行为,眼下消费需要刺激,一方面说明消费的重要性正在上升,另一方面也说明,消费增长乏力,人们的购买欲不足,才需要刺激。
先说第一点,在当前外部环境动荡的情况下,消费的确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。
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在报告中分析,今年前五个月,我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%,释放出令人鼓舞的复苏信号,说明政策支持正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。
但宋林也提醒,要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消费反弹,还需要改善居民信心,而当前的财富缩水效应及企业持续压缩成本的趋势,仍然是拖累消费的主要因素。
这段话,基本上说明了当前消费为什么重要,以及消费长期增长为什么难。
当前消费为什么重要呢?第一就是出口,在美国关税的影响下,对美直接出口面临着较高的关税税率,而转口贸易也因为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的贸易谈判,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。
就目前已知的消息来看,至少越南在跟美国贸易谈判中,美国已经开始向越南施压,要求禁止转口贸易。
第二就是基建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出现了递减。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已经够34亿人居住了,而我国总人口却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,各地的地铁、高铁,均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,过去靠投资拉动高增长,效果不仅不好,甚至还会出现负效应。
当投资和出口都没有过去那么强的时候,唯一剩下的就只能是消费。
消费成了顶梁柱,重要性自然直线上升。
但消费增长为什么这么难呢?
房地产带来的财富缩水效应,仍然是主因。
过去支撑我们消费升级的是什么?其中的大头其实并不是工资收入的上涨,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,人们买了房,房价不断上涨,家庭资产也水涨船高,这支撑了我们的消费升级。
但房价不断走高源自什么呢?
支撑房价不断走高的因素,其实是不断有人买房,房子还是一个稀缺品。
当房子开始饱和,买房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,支撑房价最重要的支点也就不复存在,所以在2021年房价达到顶峰之后,随即开始了漫长的下滑。
本质上,这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,只是现在没有人继续“传花”了,房价的上涨,自然也就失去了基本盘。
但最让人可怕的是,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,盲目认为房价还会上涨,盲目认为房子还值得投资,如果基本盘都不复存在的话,那么仅靠少数人的“炒房”,显然是把房价炒不起来的。
所以,造成今天家庭财富普遍缩水的根本原因,是全民认为房价上涨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当然,宏观经济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2022年房价为什么会下跌?因为新冠病毒又卷土重来了,大量的人失去工作、失去收入,过去人们贷款三十年买房,是因为相信自己未来的收入会更高,当这一预期被打破,买房自然也就不复存在。
所以,掏空积蓄买房,而房价又下行影响家庭财富缩水,才是导致消费增长难的本质原因。
现在回到那个老问题,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、出口和消费,投资已经到了瓶颈,而出口也面临着“不可抗力”,尽管消费增长难,但唯一还具备可行性的,也就只有消费。
但消费和什么有关?它和工业生产甚至是大宗商品房子、汽车都密切相关。
今年5月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8%,增速较4月回落0.3个百分点,略低于市场预期。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前五个月同比增长3.7%,低于前四个月的4%,其中,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.7%。
这些都表明,生产和房地产乃至投资,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。
根据彭博社的测算,今年5月国内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.22%,为七个月来最大跌幅,二手住宅均价环比滑落0.5%,为八个月来最大跌幅。
地产还在下滑,投资还在放缓,消费自然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长期增长。
靠刺激,我们当然可以在短期内提振消费,但国补和以旧换新,本质上花的钱还是哪里的?还是从税收中来的,还是我们自己的。
国补看起来提振了短期的消费,但国补和以旧换新都没有长期存在的条件和基础,所以真正要想刺激消费,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善信心,以及让人们手里真正有钱。
如何改善信心呢?
房地产,其实是最好改善信心的一条路。所以我们看到,自去年甚至更早开始,房地产行业是最先全面放开的,限购、限售、限价,全部都放开,就是要让房地产止跌回升,把消费信心提上来。
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,眼下全民对房地产的信心乃至共识,早已经烟消云散了,不论如何放开,房价仍然没有达到止跌回升的结果。
背后就是“房价永远会上涨”的全民神话,已经被打破了。
当然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,过去我们的房价究竟有多么虚高。哈耶克说,繁荣的背后往往是泡沫,而房地产繁荣了这么多年,背后的泡沫眼下来看,根本还没有完全出清。
如果房地产不能够改善信心,股市其实也可以替代房地产类似的功能,至少在发达国家,股市才是承担该功能的,但我们错误地让房地产来承担该功能,甚至承担了十几年。
所以现在抓股市,也很难很难,甚至其难度比现在让房价上涨还要难。
改善信心,为什么需要房地产或者股市?
本质上,信心是什么?是人们对未来上涨的期望值,不管是收入还是房地产亦或是股市,本质上只要在上涨,且稳定可预期,那么人们就会有消费信心。
过去房地产扮演着这一角色;现在房地产不行,股市也不行,收入也许在一些行业有上涨,但全行业来看,各位的感受应该是最贴切的。
收入要如何改善呢?
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宏观上也已经提到了,叫改善居民收入预期,以及合理分配社会财富。
这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经典的“分饼”问题了;经济学里有句话叫“如何分饼,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”。
过去我们分饼还算不错,因为当时市场一片空白,到处都是蓝海市场,几乎没有竞争;但今天,但凡能够进入的行业,无一不是竞争激烈,厮杀残酷。
所以,接下来要如何分饼?其实就是做大市场,放开更多市场,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,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,这样才能够让所有人得益。
在这个过程中,保障员工权益也必须要越来越重要,该不该加班,加班有没有费用,企业的利润和所得税以及社保负担,这些或许都需要重新来分配。
企业不得利,员工也很难得利;但问题的根源在于,企业和员工都得利,那么谁来放利呢?
我想,答案是不言而喻的。
从出口依赖型经济体,转型到内需主导型经济体,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的,历史上许多国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,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各种陷阱之中,中等收入、产能过剩,都是风险,都是陷阱。
但不能因为有风险有陷阱,我们就不去做,迟早都要做,那么就宜早不宜迟。而转型,是未来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体必须要走的一步。
只有这样,消费才能够真正做到不用刺激,也能够提振它。
end.
上一篇: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
下一篇:没有了